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

到202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

浏览次数: 作者:水母网 发布时间:2021-08-18 10:43:37
 
    ●我市正式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赋能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到2023年年底,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力争实现“两个进位、五个增长”目标。创新型城市排名进入全国前30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省前3名,在全国、全省排名中赶超进位。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23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000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56%,科技创新对经济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17日,从市科技局获悉,我市正式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赋能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根据《方案》,到2023年年底,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力争实现“两个进位、五个增长”目标。创新型城市排名进入全国前30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省前3名,在全国、全省排名中赶超进位。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23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000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56%,科技创新对经济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如何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根据《方案》,我市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城市、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叠加优势,统筹推进“两区一廊四园一基地”建设,形成行业研发制造和运维的聚集区。高标准建设八角湾创新示范区,布局未来科学、科研教育、孵化加速、人才社区等创新要素和功能。打造国际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区,大力发展抗体、疫苗、蛋白药等创新药物。高质量打造环磁山国际科创走廊,建设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葡萄酒研发与交易、智能制造五大研发总部。高水平规划裕龙炼化产业园、蓬莱风电母港产业园、东方航天港产业园、山东卫星互联网产业园,推动化工产业、能源产业向绿色高端转型,促进海上发射母港、火箭和卫星研制、发射平台制造、卫星数据应用等领域融合发展。高效率建设中国长城自主创新示范基地,打造自主安全研发与生产制造、解决方案及行业信息化全方位产业生态。到2023年,努力将烟台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我市将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国家海洋实验室筹建,推动大洋钻探船、海洋航天平台入列科研基础设施,争取海工装备陆海联调试验场、药物靶标科学设施落户烟台。加快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建设,组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亚欧先进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到2023年,争取建设山东省实验室2家,实现大科学装置建设零的突破。
 
    根据《方案》,我市将规划重点产业平台体系,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大力引进“国字号”科研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平台,形成全市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推进万华化学全球研发中心、南山科学技术研究院、泰和新材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北师大烟台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等建设。食品产业,重点推进山东省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鲁花花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设。光电产业,重点推进明石微纳传感技术研究院、夏普超高清产业研究院、新型半导体技术研究院、东仪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设。清洁能源产业,重点推动国家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冰轮山大氢能技术研究院等建设。工业设计产业,重点推动国家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研究院、“橙色云”工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等建设,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通。到2023年,全市重点产业链均建有1个以上引领性产业平台。
 
    基础前沿重点科学领域,实现一批从“0”到“1”的原始技术创新突破。我市将健全优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支持体系,针对前沿技术重大创新团队给予连续稳定支持,建立对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的非常规评审机制和支持机制,深入推动材料设计与制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海探测与开发等研究,鼓励驻烟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互设机构,开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用科研数据资源。到2023年,组织实施重点基础研究项目50项。
 
    如何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市将实施重点产业集群研发计划,积极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综合运用竞争择优、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组织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在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高端分析仪器、高档数控装备、新型电子与光电子材料、纳米医学材料等领域,实现一批“卡脖子”技术国产替代,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到2023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00项以上。
 
    根据《方案》,我市将推动社会民生技术突破,围绕碳捕捉与利用、重大疾病防治、安全生产技术、高性能绿色建筑等领域,组织实施“科技惠民”创新项目,推出、推广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围绕大宗农作物、绿色果蔬和特色水产等领域,实施种质资源利用、新品种研制、高效繁育等良种创制项目,支持选育适宜烟台地域特点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着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硅谷。到2023年,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100项以上。
 
    企业自主创新、协同创新
 
    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000家
 
    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市将培育科技企业群体、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速创新孵化育成。
 
    根据《方案》,我市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招引和培育力度,筛选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力量入库储备,通过系统培育和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实现规上高企、外资高企、国资高企、高技术服务业高企数量和比重持续增长。完善科技型企业科创板上市培育库建设,加快推进科创企业上市。到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000家。
 
    如何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我市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加快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各类企业创新平台,持续支持绿叶制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集来福士争创海工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万华化学、南山铝业、玲珑轮胎争创聚氨酯新材料、轻质合金材料、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用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在境外收购、并购高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到2023年,新认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0家以上。
 
    我市将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孵化链条,引导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增效,对创业项目及初创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孵化服务,扩大孵化器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规模。支持创业1号、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等孵化器,以及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发展。到2023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达到7家以上,孵化企业2800 家以上。
 
    聚焦拓展开放协同创新合作,我市将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畅通成果转移转化途径、建立离岸双向创新中心。
 
    根据《方案》,我市将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联系,提升驻烟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水平与科研能力,推动与本地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鼓励科学家和人才团队带项目、带技术创业,支持企业联合外脑攻关“高精尖缺”技术,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先进成果产业化。到2023年,全市开展校地融合项目100项。
 
    我市将高水平建设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中国技术交易所(烟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定期举办成果转化推介活动,支持山东(烟台)中日产业研究院建设,构建面向东北亚的国际技术交易城市。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烟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推进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增设技术经纪人专业职称,培养技术经纪人队伍。到2023年,全市培育25家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通过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的技术经纪人达到300人。
 
    根据《方案》,我市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技合作,借力长三角、大湾区等先进地区富集的科创资源,重点推进力合国际先进技术创新中心、中俄高新科技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中乌山东巴顿国际创新中心、中加生物科创中心、中韩科创孵化合作基地等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北京、上海、深圳科创离岸双向孵化基地建设,构建内外双循环创新体系,实现“多城互动”、产业科技“双向融合”。到2023年,建设10家离岸合作平台,在烟落地项目60个以上。
 
    创新服务环境
 
    科技行政管理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加速科技创新步伐,营造良好创新服务环境是关键。
 
    根据《方案》,我市将聚集高层次创新人才,面向全球招揽顶尖人才(团队),通过一事一议等措施,持续壮大省级以上领军人才队伍。实施新一轮市“双百计划”和产业领军人才评选,优化提升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吸引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承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等活动,储备产业发展所需的青年人才。到2023年,高层次人才达到10万人,高层次外籍人才1000人,各领域省级以上人才工程数量同比增加10%以上。
 
    我市将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探索由市级国有投资运营公司出资成立高技术创投基金,作为引导性投资基金,重点投向高成长性初创型企业,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区市根据需要设立子基金。探索成立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鼓励银行成立专门从事科技金融服务的科技支行。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力度,采取市县联动方式,扩大科技信贷风险资金池规模,提高信贷风险容忍度。到2023年,科技金融服务企业500家以上,帮助企业获得贷款20亿元以上。
 
    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市将转变科技行政部门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又适合市场规律的科技管理机制。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精简优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研究制定创新绩效评价及考核机制,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到2023年,全部科技行政管理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
 

主办单位:烟台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烟台市工业经济联合会  

电话:0535-6699701 6699702 传真:0535-6699701 稿件邮箱:ytqiye@163.com 邮政编码:264003 地址: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75号玉岱大厦2号楼三楼

备案号:鲁ICP备2021040865号

本站信息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翻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