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

“吾将上下而求索”——从烟台企业创新实践看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浏览次数: 作者:水母网 发布时间:2023-06-15 16:20:46
 
 
    还是这满城烟雨的时节,还是这万物勃发的景象。
 
    五年前的今天(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视察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殷殷嘱托大家:“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我看你们有这个信心,希望你们迎难而上、再接再厉。”
 
    这五年,中集来福士一刻也没有忘记总书记的如山厚望,始终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攻关。“每年6月,我都会从深圳来烟台,重温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持之以恒自主创新。”中集集团总裁高翔说。
 
    “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就是要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回顾烟台改革开放近45年的历史,伴随着技术创新的颠覆、崛起与更替,一大批烟台企业经历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切肤之痛,也体会到了通过自力更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大意义,由此将创新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上。
 
    ——
 
    万华化学:中国的脖子,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卡的!
 
    烟台磁山北麓,万华全球研发中心青山环抱,苍翠掩映。“我们自主研发的MDI第六代反应技术应用成功,目前正向‘六代半’技术发起冲击。”万华化学集团董事长廖增太底气十足。
 
    但万华创新之路并不平坦。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花巨资从日本引进MDI生产设备,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MDI装置一直无法稳定运转。洋专家在时,一切顺利,他们一走,设备就不灵了。
 
    无奈之下,万华开启了历时四年向欧美跨国巨头寻求技术转让的谈判之路,都无果而终。去外国公司考察时,万华人甚至被要求不得靠近对方设备。“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是搞不出MDI的!”当时,一位西方技术权威下了这样的论断。
 
    痛定思痛,万华人悟出一个道理:真正具有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是买不到的!
 
    怎么办?唯有自力更生!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万华人打开了MDI制造技术“黑匣子”,将MDI年生产能力从1万吨提高到1.5万吨,使中国成为第5个拥有MDI制造技术的国家。
 
    30年间,万华勇攀科技高峰,从跟跑到领跑,成为我国唯一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全球最大MDI生产商。
 
    ——
 
    中集来福士:总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永远没有话语权!
 
    芝罘湾畔,“蓝鲸2号”钻井平台巍峨伫立。因试采可燃冰成功,她和她的姊妹平台“蓝鲸1号”圈粉无数,让人感受到“国之重器”的强大力量。
 
    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是,“蓝鲸系列”从基础设计到建造、交付都由中集来福士完成。
 
    然而,“蓝鲸1号”问世并不顺利。研发之初,平台钻井系统完全由外方掌控,成本占到工程总投资40%左右,这意味着要花费近3亿美元从国外采购钻井系统。谈判中,来福士与对方足足磨了十几天,仅磨来180万美元的“优惠”。
 
    “这个东西,你们是搞不明白的!”外方代表的鄙夷与不屑,深深刺痛了来福士人的心。
 
    知耻而后勇。中集来福士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自己干!自己消化、吸收,自主设计、研发,形成自己的总包能力!
 
    历经近4年探索,2017年2月,“蓝鲸1号”交付,研发成果创下多项世界第一。同年8月,代表当今海洋钻井平台最高水平的“蓝鲸2号”建设完成,再次向世界宣告:中国在全球海工领域是有话语权的!
 
    从“来图加工、来料加工”建造商,到高端海工装备EPC总包服务商,中集来福士用10年时间冲进全球海工行业第一梯队。而完成这一过程,欧美国家用了40年!
 
    “我们始终坚信,不掌握关键技术,就永无立足之地,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必须自主研发。”
 
    这是来福士人的回答,也是中国企业的回答。
 
    ——
 
    泰和新材:一味依赖技术引进,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被动局面!
 
    这次的故事,要从一根纤维说起。
 
    30多年前,泰和新材集团还叫“烟台氨纶”。彼时,国内氨纶、芳纶需求完全依赖国外进口。
 
    1987年,烟台氨纶一期工程全套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技术和设备,1989年10月一次试车投产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代氨纶纤维。
 
    一期工程投产后,国内氨纶消费急剧增长。当烟台氨纶与外商探讨第二次引进时,对方却要出了天价,还提出重复收取软件费和高额技术提成费等不合理要求。
 
    “这让我们一下子清醒了!”泰和新材集团董事长宋西全说,“要想发展壮大,自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
 
    说干就干!从工艺设计到设备选型,从原料替代到品种开发,经过数年研发,终于全面攻克氨纶产业化技术难关,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不满足于“一个产品打天下”,企业又将目光锁定国家战略急需的高性能纤维——芳纶。
 
    2004年,泰和新材年产500吨间位芳纶产业化项目顺利投产,实现了间位芳纶的规模化生产,使中国跻身世界少数几个芳纶生产国之列。
 
    自此,中国氨纶、芳纶完全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彻底扭转!
 
    锚定世界科技前沿,主动求变增强竞争力。2022年1月7日,随着全球首创的莱特美TM智能纤维项目投产,泰和新材成为全球首家智能纤维产业化生产企业。
 
    无论是万华化学、中集来福士还是泰和新材,饱含心酸与屈辱的创新历程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谁牵住了科技自立自强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在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上都呈现加速跃升趋势。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从烟台企业创新实践中可以看出:自主创造、开放创新、人才引领,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三个关键变量。
 
    自主创造就要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如果自主创新上不去,总指望引进他人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科技水平,就难以摆脱跟跑者的窘境。必须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烟台大批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在各自赛道实现了突破:烟台睿创微纳技术有限公司10年研发出全球首款8微米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坚定做创新药不做仿制药,研制出全球第一款双靶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新药泰它西普;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掌握了“一亩地养活4.5个中国人”的粮食安全核心技术。这些充分说明,只要心无旁骛、久久为功,中国企业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开放创新中激活各类科技资源。中集来福士牵头22家产学研用单位,承担工信部“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重大专项,实现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钻井平台100%自主设计,提升核心设备国产化率。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牵手烟台大学成立烟台大学药学院,合力研发出中国首个开展全球注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微球制剂——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的力量有多大?万华化学培育形成一支总数达3800余人的一流科研队伍,推动万华保持MDI技术全球领先。泰和新材在强大人才队伍支撑下,牵头和参与制订氨纶、芳纶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100余项,推动中国高性能纤维产业与国际接轨。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要有这么一股劲儿,练就“杀手锏”,勇闯“无人区”,执着且坚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万华烟台工业园时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求创新,就一定能掌握战略主动、回答时代之问、解锁发展之道。

主办单位:烟台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烟台市工业经济联合会  

电话:0535-6699701 6699702 传真:0535-6699701 稿件邮箱:ytqiye@163.com 邮政编码:264003 地址: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75号玉岱大厦2号楼三楼

备案号:鲁ICP备2021040865号

本站信息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翻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