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巡礼 >

万华化学集团:创新引领,一路奔跑(一)

浏览次数: 作者:企联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0-02-12 10:43:34

 2018年6月13日上午,正在山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万华烟台工业园。在听取了万华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的汇报后,得知企业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直至自主创造的道路,技术创新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全球异氰酸酯行业的领军者,习总书记十分高兴。他说,回顾你们这个历程,一路走得很好,虽然是一个艰辛创业之路,但是很成功。之所以取得成功,我的一个体会就是走了自主创新之路。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就要有这么一股劲儿,正像屈原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时隔二十年,习总书记再次来到万华,是对万华取得的瞩目成绩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国有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建立现代企业的战略定位的认可。

 在国家寄托中诞生,因技术掣制运营维艰,深知自主创新之难;背水一战,10年创新涅槃,更知创新的珍贵。万华因技术创新重生,不断突破,从技术创新到体制、观念全方位系统创新,创新的因子根植于每位万华人的血液里,推动万华人不断追求卓越,万华一路奔跑、赶超。

 创新的背后,成绩的取得,是万华人追求卓越,拼搏奉献的精神写照。从1999年只有2亿元销售额的跟跑者,发展成布局全球的世界MDI的领跑者;从步履蹒跚的学步者,淬炼成国际巨擘;从只有MDI产品拓展到化工和化学品领域,新时代,这个实现了我国MDI生产技术六次更新换代的行业引领者,正以新的篇章、新的梦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纵横捭阖、博弈前行!

 公司董事长廖增太说,“中国需要一批‘脊梁’,万华化学应在化工制造业中成为中国的脊梁。”这是万华的承诺!

 求索:艰难达产之路

 又一年新员工入职培训,耳熟能详的创新创业故事,激励感染着又一批年轻人。“真正拥有市场潜力的技术是永远引不进来的!”艰难的技术引进无果之路,让万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创新之路。

 1978年,1万吨/年MDI装置作为合成革配套装置从日本引进,由于只知操作流程,没有引进核心技术,1983年装置投产后10年不达产。万华也曾想过技术引进,却四处碰壁。国外巨头也看到了中国无限的市场潜力,将目光聚焦于此。艰难的技术引进经历让万华明白:真正具有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是引进不到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是买不来的!技术引进无望,老装置又缺乏竞争力,万华陷入生存困境。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背水一战。1993年,万华开始走上产学研联合的自主改造之路------与高校合作,利用国产软件和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对引进装置的瓶颈逐项进行分析、核算,拿出改造方案。天道酬勤,历经磨难的万华人逐渐开始了解这个怪物的脾气,终于找出了“钥匙”到中方手中不灵的原因,破解了MDI这一技术难题。1995年12月13日,MDI装置年产量首次突破了1万吨。1996年,MDI装置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年,标志着万华初步消化了从日本引进装置的技术。

 装置的达产终于让万华人长舒了一口气,但是市场并没有给万华更多喘息的机会,积极加入WTO背景下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外产品纷至沓来,万华的产品不论是产能还是质量,在市场上无任何立足之地,面临着更严峻的生存危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大量优质的MDI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万华的规模、质量均无法抗衡,经营进入困境。1997年,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万华随之开启了改革创新之路。

 突围:改革下的新生

 1998年12月20日股份公司开业典礼时的照片,总会勾起后来者的一些畅想。这个被喻为万华化学开端的一个历史事件,作为事件的见证者——坐在台下的第一代万华人,他们心中是怎样一种心情?兴奋?信心?迷茫?担忧?……都不是,是“平静!”。当问及很多亲历者,这却是听得的最多的答案。90年代末期,在国家“抓大放小”政策背景下,看到身边的兄弟单位或改制、或全面推出,MDI分厂的改制成立,在这些普通员工的眼中也就是又换了一个名字而已。正如一位老员工讲到:20年前谁能想到今天的万华?一切仿佛仍照旧,在合成革俱乐部(公司成立大会现场)几公里外的烟台工厂,一些战友还在寒冬下继续着精馏试验,寻求突破。谁也想不到接下来一系列的变革,将彻底改变大家的观念、工作、生活。

 对于大多数的万华人来说,可能感受不到改革的急迫感与必要性。而万华的高层们却深刻感受到改制的阻力与未来的挑战。通过网络还原当时社会下的大国企状态,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局面。冷酷的现实昭告人们,生存不再是一种惯性,没有新的力量之源,能否生存就是最为现实的问题,对人如此,对一个企业业是如此。

 同一年9月,北京金融街中国证监会大楼里,开足马力的空调仍然降不下烟台合成革集团来人的燥热。国外寡头的围追堵截,使他们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毫无还手之力,成为任人宰割的孱弱的羔羊。上市筹资,成为企业能不能活下去的唯一出路。A股市场,成为万华人心中的“诺亚方舟”。在山东省领导的努力促成下,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山东省韩寓群副省长、轻工总局局长陈士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时任万华合成革集团董事长李建奎见面,盼望几个月才得以让三方领导会面的李建奎,终于得以向领导一诉衷肠。他讲企业产品和老百姓穿鞋的问题、讲国家领导人对企业的关心和希望、讲十年科技攻关路的不易、讲企业的奋争和呐喊。万华产业的前景和万华人渴望发展民族工业的急迫心情,使三方领导的心为之震颤。他们一致表示:这个让共和国领袖关注的产业,是解决老百姓“穿暖”问题的希望所在。产业很好,但发展遇到了瓶颈。中国证监会认为应该支持,同意给万华一个上市指标,条件是:万华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

 1998年12月20日,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MDI厂经过改制,组建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而且规定集团公司以后和上市公司完全分开,把人事权、财务权、经营权统统给上市公司。“任何人不能干预,让上市公司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时任万华集团董事长李建奎这样说道。新组建的上市公司成为山东省第一家先改制、后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企业。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外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实施创新工程和人才工程,万华的技术不断突破,业绩迅速成长,并于2001年1月5日,经历了艰难的上市之路后,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

 历史无法对企业的发展之路进行预测。现任万华董事长廖增太回忆说,改制上市是万华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和分水岭,是万华走向新征程的新起点。没有改制,就没有上市,万华前程未卜。凤凰涅槃,让万华人有了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战略设想的实现,需要驰骋疆场的强大战队。丁建生、廖增太等一大批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培养的干将被派往这一新生的企业。丁建生被任命为烟台万华的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第一件事,采购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比价采购。第二件事就是全员下岗,重新竞聘上岗。更重要的是新班子经过反复的研究讨论,万华的出路在何方?除了这些管理创新,我们最大的差距是在于技术创新。
梳理万华十几年的奋斗历程,不论是应对技术封锁,还是产品市场的争夺,其焦点都是核心技术。和国外同行比,我们输在了核心技术上。要想立足于世界MDI之林,技术创新是唯一出路,而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才能拥有创新的主导权。于是,新公司的新班子在1999年5月,根据国家省市的管理办法出台自己的《技术创新奖励办法》。要重奖科技成果。《办法》规定,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后,连续5年按净利润的15%提成科研奖金。这些在当时许多国有企业想都不敢想的改革举措,得到了万华集团领导的鼎力支持。

 有力制度,实施落地更为重要。《办法》提出当年,就有了兑现的机会。1998年,科研人员产出的科技成果在1999年产生了经济效益。按出台的科技奖励办法,应该92万元人民币的奖励给科研人员,但没有人敢相信。因为当时全公司400人的员工队伍一年的工资总额不足200万啊!领导班子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反复复的去思考,最后下定决心一定要兑现科技奖励的承诺,而且做了两个决定:第一个决定坚持要兑现,第二个决定就是高管一分钱也不拿,尽管高管都参与了技术创新。因为,如果不兑现,万华永远不会吸引来人才。如果不落实,规定的制度都是废纸一张。受奖励的技术人员有一位副总工程师按照贡献应该奖励21万元,财务部现金主管从银行提取了一手提包钱,按照当时的工资标准比这为副总工程师夫妻32年的工资总和还要多。当副总工程师拎着一包钱回到家里时,他的爱人吓坏了:“这么多钱,你是偷来的还是抢来的,咱不能拿别人的钱啊!要是偷的抢的,咱赶快自首去。”副总工程师解释是挣来的,爱人还是不相信,给主管技术的领导打电话。主管领导告诉她:“这钱是挣来的,可光明正大地去银行存,可以放放心心的花!”

 商鞅立木,借以立威。万华按市场规律办事,有为就有位,有贡献就有奖励,万华重视创新和重视人才,一下子就在社会上传开了,优秀的人才纷至沓来。万华在激励方面的感想敢干、干下本钱,使科技人员受到极大的鼓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重奖成功”的文化,让每一位科技人员为之动容。

 在新班子的大力倡导下,以“引才、育才、借才、用才、留才”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工程深入人心。1999年初,公司招聘第一名博士,年薪8万。当时总经理丁建生工资每月1200元,副总每月1000元,普通员工一年的收入也就4000多元,所以员工议论很多。年底,这位博士要辞职,他不想再面对舆论的压力。

 公司领导劝他不要辞职,保证新的一年没人再议论纷纷,此时,技术创新已经使万华效益大增。新的一年开始,万华全体员工的工资翻番。员工们享受到了创新带来的成果,也就明白了科技人员的巨大作用。从此万华形成了尊重技术人员的氛围,这位博士在万华人眼中获得了更多的尊重。

 那是一段何等充满创新激情的岁月啊,科研人员几乎是吃住在实验室,每日每夜的苦干。他们驾驭的科研之舟,颠簸浮沉,几经波折,一直心怀曙光,几年的殊死拼搏,使连续缩合、光气合成、光化反应、连续精馏、溶剂回收、能量集成、节能降耗、资源回用等技术难关一一得以突破。2002年底又将产能扩至10万吨,同时开发出了年产16万吨的MDI制造技术,标志着万华具备了建设大型MDI装置的能力,在世界MDI产业布局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技术创新,把万华从中国的角落推到了外国巨头面前,平起平坐,共切蛋糕。万华,从此从跨国公司的遏制封杀中突出重围!

 当年建厂时日方的技术指导组组长听说万华将当年的装置从1万吨扩产到了10万吨,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怀疑万华另外又加了一套设备。因此他专程从日本到万华来参观。看完装置之后,他由衷地感叹:“万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简直是一个奇迹!”

主办单位:烟台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烟台市工业经济联合会  

电话:0535-6699701 6699702 传真:0535-6699701 稿件邮箱:ytqiye@163.com 邮政编码:264003 地址: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75号玉岱大厦2号楼三楼

备案号:鲁ICP备2021040865号

本站信息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翻录必究